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22年12月19日
蜂巢能源楊紅新:動力鋰電池競爭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2023年將出現分水嶺
《科創板日報》六月十七日訊(記者曾樂),在動力鋰電池行業中,有這樣一匹"黑馬":成立不到四年斬獲超200億元融資總額、估值超460億元,并即將科創板IPO。
誠如蜂巢能源董事長兼CEO楊紅新所言:"未來新能源的發展逐步朝著規模化演變。"
這家專注于研發制造汽車動力鋰電池、儲能系統的公司,也正以自身"規模化"擴張步伐,一步步在行業中實現強勢突圍。
▍談戰略:"向上、下游擴展,可更好掌握核心要素"
近期,一則豪擲5億元的產業招募信息引發市場關注。
今年五月二十三日,蜂巢能源聯合旗下孵化平臺章魚博士以及蜂巢資本,正式啟動"先蜂產業合作伙伴全球招募"活動。該活動供應5億元創新產業鏈投資基金,旨在通過招募鋰電三新(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和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優秀創新技術團隊。
而在當前動力鋰電池行業里,這樣的產業招募活動并不常見。
對此,楊紅新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坦言:"我們做這個事情是基于戰略的考慮,未來新能源逐步朝著規模化演變。如何在未來這種大規模供應,甚至產量過剩的時代還能具有競爭力,這要我們重新思考。"
在楊紅新看來,向上、下游擴展,可以更好掌握一些核心要素,如:技術、資源、成本要素等。"未來的智能制造、AI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以及顛覆性的創新材料,更加有布局的價值和意義。"
從供應鏈布局來看,早在2017年,蜂巢能源的關聯公司入股澳大利亞鋰礦公司Pilbara,在國內蜂巢能源直接入股廣西天源、永杉鋰業。同時,其還入股了坤天新能源、江銅耶茲,完善該公司鋰電銅箔和負極材料等電池產業鏈上游環節的重要布局。
近日,蜂巢能源還和達州市人民政府、達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三方代表在成都正式簽署《蜂巢達州鋰電零碳產業園項目投資協議書》。根據協議,蜂巢能源將牽頭產業鏈公司投資建設蜂巢達州鋰電零碳產業園,投資總額達170億元,規劃建設包括磷酸鐵鋰和無鈷正極材料生產線,磷酸鐵鋰前驅體和電解液生產線,電池回收拆解生產線和相關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產業鏈布局。
"面對TWh時代的來臨,動力鋰電池公司要應對更高品質、更大規模的新能源市場需求,制造升級迫在眉睫。"楊紅新如是說。
(以下為部分采訪實錄,略有刪減):
《科創板日報》:蜂巢能源拿出5億元基金進行產業招募,背后的考慮邏輯有什么?
楊紅新:盡管鋰電行業的產量在快速擴張,但材料、制造、軟件等技術仍在迭代進步中。假如依靠每家公司自身去布局,這樣的打造周期長、費用投入高、創新性不足,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戰略布局去形成較好的補充和完善。
《科創板日報》:蜂巢能源的戰略特點是什么?
楊紅新:我們戰略的特點首先在于創新。具體來看,一是差異化、領先性戰略,如:無鈷疊片智能制造;二是推行縱向一體化垂直整合的戰略,如:有關上、下游高附加值、優質領域進行產業鏈布局;三是全球化戰略,如:在國外建廠等。
此外,我們是資本、實業雙輪驅動的戰略。因為單獨做實業會受到資金困擾,發展較慢。在這種高速發展的時代,想要和時代賽跑就要更多資源,要以資本思維做實業、并行開展。
▍談公司:正向研發、生產運營、產業生態"三輪驅動"轉型
資料顯示,蜂巢能源前身為長城汽車動力鋰電池事業部,于2018年注冊成立。從組織架構來看,"我們以電芯、模組、PACK和BMS儲能作為平臺、主力、支柱產品,這也是投資、產值最大的部分。依托這部分,從而進行上下游拓展。"
據介紹,該公司早期以研發為主。"2016年底至2019年,都在專注于動力鋰電池的研發工作;隨后2020年,公司進入研發、生產運營‘雙輪驅動’階段;而在2021年底,公司正式公布‘領峰600’戰略后,則開始研發、生產運營、產業生態‘三輪驅動’。目前,公司處于第二個階段向第三個階段升級的過程。"楊紅新表示。
他進一步解釋道:"‘產業生態’是今年年初公司新增的一大核心階段。在前三個階段高質量實行后,第四階段便是更好實現國際化。"
去年十二月八日,蜂巢能源在其第二屆電池日上公布"領峰600"戰略——2025年挑戰規劃產量跨越式上升。
據楊紅新介紹,截至目前,蜂巢能源團隊規模共約13000人,其中研發人員約有2000人。該公司現已累計申請超4000項專利,在這之中,數百項為發明專利。
根據汽車知識產權數據顯示,2021年,蜂巢能源以878項公開專利位居2021年我國動力鋰電池專利公開量創新主體TOP20排行榜第一,其后分別為:比亞迪(525項)、國軒高科(489項)、CATL(327項)、恒大新能源(272項)。
"在發明專利中,重點保護疊片技術、無鈷技術,以及智能裝備技術,這是我們最核心的技術。"楊紅新如是說。
從制造工藝來看,蜂巢能源并沒有選擇多數動力鋰電池公司所采用的傳統卷繞技術,而是選擇開創高速疊片工藝路線。基于疊片工藝,蜂巢能源推出了長而薄的短刀電池產品。其中,600毫米短刀電池重要應用磷酸鐵鋰技術;300毫米的"微短刀"可承載磷酸鐵鋰、超快充、無鈷、三元等技術。
據悉,2022年,蜂巢能源短刀電池出貨量有望超2GWh。
(以下為部分采訪實錄,略有刪減):
《科創板日報》:未來三年,蜂巢能源的研發重點是什么?
楊紅新:我們的第一個研發重點在于繼續做核心原材料,如:在第二代無鈷產品上爭取最低成本,開發第三代超高速疊片及疊片工藝、第四代超高速疊片工藝和設備等,短刀產品完成全域短刀化布局(包括儲能領域),以及研發更高能量密度的無鈷、更高能量密度的磷酸鐵鋰、三元,以及超低溫快充。
同時,還包括下一代電池,如:全固態、半固態的電池及核心原材料,固態電解質、鋰金屬負極、硅基負極等。此外,還有下一代智能制造技術,如:以AI為載體的智能硬件、智能一體化、智能產線,持續升級迭代大數據平臺,支持打通未來能源互聯。
整體來看,實現從材料、產品、工藝、裝備、智能化廠、軟件數據,全方面布局的持續開發、迭代。
《科創板日報》:當前,整個動力鋰電池行業的競爭重要在于什么?
楊紅新:原來的競爭在于產量競爭,因為整體產量不足導致供不應求,所以大家在積極擴產。當擴產達到一定規模后,產量競爭將逐步轉為供應鏈競爭。因為供應鏈決定了成本、保供能力,以及供應鏈安全。
同時,行業還存在激烈的技術競爭,從三元到磷酸鐵鋰,以及現有鈉電池、將來有全固態,所以多技術路線的發展也是未來核心競爭力。
《科創板日報》:如何看待鋰電行業日益頻繁的專利博弈情況?
楊紅新:公司還是要堅持自主研發。大家可以有借鑒,可以有對標參考,但應用到產品上一定要堅持原創性。大家要共同合作、良性競爭、防止內卷。
我國這個龐大市場孕育出一個非常好的歷史機遇:我國整個新能源電池產業,有可能成為繼光伏、家電后,又一在全球范圍內絕對領先的行業,但這種局面的形成一定是通過增強整個產業的共同競爭力才能實現。
▍談行業:動力鋰電池競爭格局尚未完全形成,2023年將出現分水嶺
當前,動力鋰電池行業競爭日益膠著。一方面,二線電池廠商正加快搶占市場份額;另一方面,不少主機廠紛紛"下場"在動力鋰電池領域進行布局。
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2022年四月一日,我國擁有超9500家動力鋰電池相關公司。從成立時間來看,67.7%的動力鋰電池相關公司成立時間在5年之內。其中,2021年新增注冊公司1100家,增速達13.0%。
有關動力鋰電池行業的發展現狀,在楊紅新看來,"競爭格局還未完全形成,前八名都有機會;但在明年(2023年),前五名的格局已基本確立,屆時大家的產量已逐步釋放出來,且已完成有關上游資源的布局,而產品布局是否具有競爭力也都已體現出來。所以說,2023年會形成分水嶺,越來越向頭部聚集,同時也會有一些在細分領域表現出色的公司。"
動力鋰電池戰場硝煙彌漫下,隨著蜂巢能源等動力鋰電池廠商加速發展,市場競爭將不斷加劇,對整個供應鏈的影響也將更為深遠。
(以下為部分采訪實錄,略有刪減):
《科創板日報》:在您的感知中,近年來資本有關動力鋰電池的投資情緒發生了怎么樣的變化?什么細分領域被市場重點投資和關注?
楊紅新:從去年起至今年上半年,資本有關投資鋰電產業頗具熱情。現在逐步轉到了更加創新的材料領域,如: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新型負極、硅基負極;以及智能制造、智能裝備,這部分今年肯定會涌現出一批優質標的。
再往后,投資熱情會回落,因為該投的也投完了。當前已是持續了約兩年、投資熱情較為高漲的年代,再往后要再尋找新的創新點。
《科創板日報》:目前動力鋰電池行業發展的難點是什么?有什么應對舉措?
楊紅新:電芯、正極材料產量擴張得很快,但上游原料,如:鋰礦石、鋰巖等并沒有實現較快擴產,這是當前整個行業最大的難點,且成本居高不下。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假如電池和正極材料的產量大量擴建,但上游鋰巖的供給只能供給60%、70%,便會出現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而高成本也會損害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所以,我們最擔憂的就是未來這種供應緊缺,導致持續的高成本、高價格。
對此,也有很多應對方法,如:我國公司要設法加大在境外的深加工;加大我國本土資源的勘探力度;要加快實現替代技術,使得動力鋰電池逐步擺脫對鋰資源的依賴;設法提升動力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從而降低鋰的用量。
總體來看,可以從技術、資源、資本手段等方面入手解決。我認為最大的困難、挑戰還是在于資源端。
上一篇:動力鋰電池市場將重新切分"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