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大鋰電 | 點擊量:0次 | 2018年10月21日
五家鋰電企業興起還是衰亡?
半年報公布剛結束不久,前三季度預告緊隨而至,鋰電上市公司的半年報和三季度業績預告基本都披露了。今年以來,國際宏觀經濟整體不景氣,加上國內政策補貼退坡等因素,加速鋰電行業洗牌,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巨頭企業依舊炙手可熱,而曾經的頭部企業因經營不善等原因陷入冰點,走上一條填補債務之路……在此背景下,OFweek鋰電網結合各公司的半年報以及三季度預報內容,盤點了前三季度鋰電行業五家企業的喜樂哀愁,在新一季的《冰與火之歌》到來之前,先來看一下這幾家鋰電企業譜寫的“冰與火之歌”。
寧德時代C位出道啟動全球擴張收割訂單
6月11日,是個普通的日子,但對鋰電行業而言卻不普通,因為這天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寧德時代”)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這意味著鋰電獨角獸正式C位出道。在2017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銷量已經躍居動力電池行業全球第一。上市后,寧德時代在募募集資金擴張方面更便捷了,隨著擴建后的產能釋放,其市場份額或將進一步提高。
業務拓展方面,在國內市場,寧德時代主要為新興車企配套動力電池產品,上汽、吉利、宇通、北汽、長安、東風、金龍和江鈴等品牌車企以及蔚來、威馬等;在海外市場,寧德時代與寶馬、標致雪鐵龍、現代、大眾、戴姆勒、捷豹路虎等國際車企品牌深化合作,獲得其多個定點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至于財報方面,寧德時代財報數據比較靚麗。10月12日晚間,寧德時代披露業績預告:第三季度扣非凈利潤12.6到13.3億元,同比增120%到133%,前三季度扣非凈利潤19.5到20.3億元,同比增長81%到88%,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23.3到24.3億元,大超市場預期。此前的8月23日,寧德時代公布半年業績:營業總收入為93.60億元,同比增長48.6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11億元,同比下降49.7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對業績的影響后,其上半年的扣非后凈利潤為6.94億元,同比增加36.55%。通過對比發現,寧德時代上半年兩個季度扣非業績約為7億元,三季度單季業績高達13億元,約為上半年的兩倍。
人無完人,企業也是如此。盡管業績靚麗,身處經濟大環境中,寧德時代也有存在的潛在危機。從招股說明書中的數據來計算,寧德時代2017年扣非凈利潤下降了約16%。這一變動主要來自于政府補貼政策的調整。實際上,業內早已形成共識: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上的企業,都會受制于政府補貼以及電池技術路線變化。而身處其中的寧德時代也不例外。就像曾經打敗諾基亞的并非傳統手機巨頭摩托羅拉,而是智能手機新勢力蘋果那樣,能顛覆動力電池龍頭的公司可能是來自新技術的行業外玩家。因此,相較于市場份額的洗牌,未來更需要注意的是技術洗牌,比如鋰硫電池、燃料電池和鋰金屬電池等新技術進入后對行業的顛覆性影響。
【OFweek鋰電視角】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作為國內領頭羊鋰電池研發生產企業,寧德時代應合理設定研發投入預算,全面對標松下、三星和LG等日韓先進動力電池企業,加強NCA、高鎳NCM等電池技術的研發,保證產品處于先進水平。同時,還應積極開展和儲備下一代電池技術。以現有鋰電池技術為基礎,積極推進產品能量密度朝著國家300wh/kg的目標推進;此外,重點布局海外市場,建立國際事業部,加強與國外新能源汽車相關政府部門的溝通,掌握各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和進度安排,配合各國政府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推廣和應用;積極推進與國外大型車企的合作,建立動力電池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吸收國外動力電池行業的先進技術和人員。
比亞迪大幅提升產能打開電池外供局面
痛失昔日動力電池老大的光環后,比亞迪轉變“垂直整合”,加快分拆動力電池業務的推進步伐,而其對外銷售動力電池的進度也遠超預期。此前,工信部公示的第307批《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新產品中,東風汽車集團申報的一款純電動載貨汽車底盤和純電動廂式運輸車,都搭載了比亞迪提供的磷酸鐵鋰電池,東風汽車集團成第一個“吃螃蟹”的車企。
業務擴張方面,6月27日,比亞迪年產能24GWh的動力電池工廠在青海西寧正式下線;8月23日,比亞迪與重慶璧山區簽訂投資合作協議,擬建設年產能為20GWh的動力電池項目;9月9日,云軌示范線項目開工暨比亞迪30GWh動力電池項目簽約儀式在西安高新區舉行。比亞迪在短短的3個月時間里,計劃新增的動力電池產能就達到了74GWh。若加上比亞迪現有產能,若擬投建的產能全部投產,比亞迪的動力電池總產能將會達到100GWh以上。
此外,比亞迪動力電池開始對外供應,與主機廠合作頻頻。如長安、東風、長城等,主機廠也樂于增加一個有實力的動力電池供應商,避免受只有一家供應商的牽制,這都進一步促進了比亞迪產能大幅擴張的需求。
比亞迪之所以大手筆擴張產能,與新能源汽車銷售大幅增長有很大關系。據中汽協剛公布不久的數據來看,9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2.7萬和12.1萬輛,同比增長分別為64.4%和54.8%,環比8月分別增長27.8%和19.8%,創月度新高。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達27,903輛,同比去年9月增長138%,環比上月增長27.8%。
財報方面,從比亞迪此前發布的2018年半年報來看,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541.51億元、4.7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23%和下降72.19%。對于2018年前三季度,比亞迪預計凈利潤約為12.8億元~16.8億元。
從收入趨勢來看,比亞迪仍保持較好的增速,主要得益于其光伏、手機部件及組裝等方面增速保持穩定;從利潤趨勢來看,從2017年開始,其利潤趨勢已開始下降,而今年上半年下降更為明顯。
事實上,財報也反映出了比亞迪存在的潛在危機。此前比亞迪引以為傲的垂直整合方式,在零部件上也盡量做到自給自足,自產自用的電池體系使得比亞迪節省很多造車成本。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自產自銷最大的問題在于其鋰電的產銷量嚴重依賴自身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曾經的看家本事開始成為比亞迪現今面臨的挑戰。盡管如今比亞迪的產品開放外銷,但是面對比它早進入市場的企業已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加之產品標準與其他主機廠存在差異,使得其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減弱。此外,若與外企合作推進的進度不及預期,將導致產能過剩,而其內部無法消耗的話,將對其資金鏈造成壓力。從比亞迪中報來看,其資產負債率達68.97%,相比去年同期的62.81%,增長了6個百分點。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秘書長劉彥龍認為,比亞迪動力電池業務開放會在市場具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和整車廠合作還需要一定的過程,從認證到產品開發至少需要兩三年時間。
【OFweek鋰電視角】
比亞迪作為動力電池頭部企業,且擁有著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事業部,相比其他電池企業而言,其國際發展前路是比較寬闊的。相比國外市場,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新造車勢力發展快速,若比亞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與國內主機廠的合作或許能對其未來業績增厚起到更大作用。此外,加快構建多渠道多方位高新技術人才引進機制,保證人才引進的質量和數量;邀請外部專家到公司定期做電池技術支持和咨詢,優化技術人才創新激勵機制,以高效推進研發項目對提高全球市場份額更有裨益。
億緯鋰能進入外企供應鏈消費與動力鋰電多元發展
前不久,億緯鋰能發布公告稱,為滿足億緯鋰能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增強億緯鋰能資本實力,提升盈利能力,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規定,億緯鋰能擬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170,000,000股,募集資金不超過250,000.00萬元,用于“荊門億緯創能儲能動力鋰離子電池項目”、“面向物聯網應用的高性能鋰離子電池項目”。
之所以選擇募集巨資擴建項目,主要得益于億緯鋰能業務拓展方面取得的突破。此前8月,億緯鋰能與戴姆勒簽訂了《供貨合同》,在合同簽署生效之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向戴姆勒提供零部件的供應。同期,億緯鋰能公司收到了河南電網100兆瓦電池儲能示范工程第二批設備類采購項目中息縣儲能電站集裝箱成套儲能設備的《中標通知書》。而上個月,其子公司武漢億星能源有限公司近日與江蘇銀珠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國網江蘇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儲能電站設備租賃使用合同》,共同開展10年有效期的江蘇銀珠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分布式儲能電站項目。
近年來,隨著億緯鋰能電池產能的釋放,其上半年裝機量達到了547WMh,市占率3.52%,居市場第五,隨著募投的項目落地,后續產能的跟進,其未來市占率或將提高。
財報方面,從億緯鋰能發布2018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來看,預計今年第三季度取得凈利潤1.65億元至1.7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2.11%至95.05%。而對比其半年報,億緯鋰能實現營業總收入188,362.88萬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40.15%,其中主營業務鋰電池的營業收入實現了122.99%的增長;公司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5,877.35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72%,而扣除股權的處置收益后,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44.23%。
收入趨勢來看,億緯鋰能仍保持較好的增速,主要得益于其光伏、手機部件及組裝等方面增速保持穩定;從利潤趨勢來看,億緯鋰能利潤保持穩定增長,在2017年二季度業績尤為突出,主要是因為轉讓麥克韋爾控股權的處置,收益12,244.33萬元。
【OFweek鋰電視角】
面對車船用的動力電池、電子霧化器等蓬勃發展的下游市場機遇,對于億緯鋰能而言,其面臨的挑戰是產能不足,發行新股募投巨資將引進大量市場中的資金,加快建設新增先進產能,才能有效解決產能瓶頸。此外,提高產品交付能力,不斷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客戶的戰略合作關系,占據市場先機,將進一步鞏固其在消費類鋰離子電池領域的優勢地位。
猛獅科技賬戶凍結,積極調整謀求突破
此前,猛獅科技被爆出被凍結29個銀行賬戶,受持續收貸影響,公司流動性從一季度的緊張演變為二季度末的臨近枯竭,對公司2018年上半年經營業績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經與多方努力協調后解凍至僅剩6個賬戶,誰知,9月中旬猛獅科技爆出又被凍結42個賬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底,猛獅科技因業績預告修正不準確,業績預告修正公告及業績快報中披露的凈利潤與2017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存在重大差異,且盈虧性質發生變化,違反了規定,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廣東監管局下發警示函。
業務進展方面,為應對市場變化,2018年以來,猛獅科技一直在積極采取措施調整經營戰略。在積極尋找重組機會,為企業引入有實力新股東的同時,猛獅科技對自身業務也在進行積極的調整,剝離部分非核心資產。
業績方面,8月28日,猛獅科技發布2018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55億元,同比減少51.30%;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8億元,同比下降752.61%。
從收入趨勢可看出,2017年收入猛增,主要得益于猛獅科技在2017年高端電池制造、清潔電力和新能源車輛三大業務板塊收入規模大幅提升。而當年對應的利潤不增反降,主要是其2017至今,其鋰電池制造仍處于持續的產能建設過程中,已建成的產能未能形成規模效應;新能源車輛業務目前也尚處于投入期,各項成本費用較高;同時受投資需求激增及宏觀資金等因素影響,全年財務成本大幅增加,收入不及成本的增幅大,從而導致凈利潤大幅下滑。
盡管身處困局,也看到猛獅科技仍在努力改變局面。
董事長陳樂伍站出來發聲,猛獅科技將通過加強應收賬款回收、加快處置非核心業務資產、加快尋求戰略重組等措施,快速降杠桿,恢復公司正常生產經營,做大做強新能源主營業務。在逆境中,猛獅科技將激流勇上,奮楫而進!
此外,在生產管理方面也積極謀求與時俱進。10月初,猛獅科技申報的“基于智能化高速鋰電池的智慧企業大數據綜合管控平臺”項目,入選國家工信部“2018年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名單,成為我國首批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項目中唯一的動力電池項目。
【OFweek視角】
有效利用現有產能,合理規劃未來產能,明確自身市場定位,對現有業務進行整合,加快挖掘國外市場。根據企業自身資本和客戶需求的情況,合理規劃電池產能;保證現有產能的有效利用,對現有產線進行自動化改造,提升產線的生產效率和產品的性能,這是解決困局的技術手段;若在短期內能引入優質大客戶,引入外部流動,有效盤活資金面。此外,針對自身各項業務進行評估,對于市場份額小、利潤低、投入大的業務,可采取取消或暫緩的方式來節流;而對于收入比重較大、利潤低的業務,應提升產品生產效率,加大降成本力度,增加產品利潤來開源。
陷入困境放假半年沃特瑪要“活下去”
與猛獅科技同病相憐,比它過得還慘的可能是沃特瑪了。從今年年初開始,沃特瑪資金鏈斷裂的危機就在行業里引起了軒然大坡。極速擴張之下,資金鏈斷裂成為壓垮沃特瑪的最后一根稻草。
4月1日,堅瑞沃能發布公告稱,公司整體債務達221億元,逾期債務為19.98億元,公司控股股東及實控人質押的公司股份面臨平倉風險,公司董事、沃特瑪董事長李瑤所持股份已被司法凍結。在負債重重,資金見底的重壓之下,沃特瑪甚至到了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隨后的6月28日,沃特瑪向全體職工發出通知,自2018年7月1日起全體職工放假六個月。
在這樣的背景下,沃特瑪業務基本陷入停滯狀態,僅維持了極低的開工率。其深圳電池電芯生產線的開工率為4%,而其它地區電芯生產線停工;PACK生產線開工情況:深圳PACK生產線的開工率為24%,舒城PACK生產線的開工率為9%,其它地區PACK生產線停工。與此同時,為了盡快回籠現金,沃特瑪開始低價甩賣電池。此前,沃特瑪的銷售人員在多個微信群里發布甩賣動力電池的消息,為盡快清空庫存,回籠資金,曾經用于電動汽車的電池開始鋪向儲能、低速電動車、電動三輪車等市場。此外,受銅陵公交車起火等事故(搭載的是沃特瑪的電池),在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下發的相關文件中,沃特瑪生產的動力電池產品因故障率較高被列入所要求的安全隱患排查范圍內,而這已是沃特瑪第二次被工信部點名。截止目前,堅瑞沃能累計被凍結銀行賬戶100個,涉及凍結金額共計9112.02萬元。賬戶凍結、資產查封、公信力喪失、供應商的債務與訴訟……沃特瑪已經迎來了至暗時刻。
財報數據方面,10月12日晚間,堅瑞沃能發布第三季度業績預告稱,預計前三季度凈利潤至少虧損29.44億元。而據堅瑞沃能公布的半年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2.38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46.62%,實現營業利潤-18.36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349.78%,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6.70億元,較上年同期降低399.03%。
從收入趨勢來看,今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相比去年大幅減少,主要系受債務危機影響,沃特瑪鋰離子電池(組)生產銷售、新能源汽車銷售及服務業務大幅減少;而利潤趨勢表反映出,自2017年末,其利潤就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為緩解債務壓力,折價處置、變現存貨等資產形成,毛利潤大幅下降。
【OFweek鋰電視角】
深陷重重困難的堅瑞沃能曾風光無二,打造的創新聯盟更是開創先河。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著供應鏈越來越大,應收賬款越堆越高(一度高達87億元),巨額債款也最終讓沃特瑪及堅瑞沃能深陷困境,聯盟內的企業也并沒伸出援手。沃特瑪的沒落讓人嘆息,“活下去”是其首要解決問題。
鉛華褪盡留本色,大浪淘沙始見金。洗牌大潮退去,才真正知道誰在裸泳。
下一篇:價廉更要物美 錳酸鋰的轉型之路